您的位置: 首页典型示范 → 正文
阅读新闻

以“四创”实现“四驱”

[日期:2020-04-09]

——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纪实


国际设计艺术学院立足自身特点,以本科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四创”办学理念,设定“四众”改革工作路径,实施“四项驱动”,努力实现“一体两翼”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坚持“四创”人才培养办学思路

2007年,学院开始提出“创想、创新、创造、创业”的办学思路,即敢于创想、富于创新、勤于创造、勇于创业。根据学科特点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的要求凝练在“四创”上,强调创想、创新、创造在教学中的作用,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设定“四众”改革工作路径

根据学院发展实际情况,设定“众创、众筹、众驰、众享”的教学与科研改革工作路径,全面推动学院创新创业工作落地落实。“四众”路径的设定,就是以“众”为核心,通过打造“众创空间”,确定“课题化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众筹”汇集资源,推动改革进展;通过“众驰”计划,将教学与科研目标落实到人。最终,让全体师生“众享”平台,实现目标,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

一是依照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引导,学院积极进行“众创空间”改造,努力实现体制机制、硬件设备、教育资源、协同创新资源的配套与整合。在逸夫艺术教学楼中形成了42间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师每人拥有一间,自己设计、自行投入、亲自施工完成,打造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功能服务为一体的众创空间。此外,学院积极联合“协同创新”企业,与校友企业建立“共享家”设计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平台,先后与中关村在线、江山控股、北京朗朗、文化上海形维等十余家校友企业签署协同创新协议,使多项“产教融合”设计项目进入到教师工作室。在为学生提供广泛实践机会的同时,促进设计教育链、设计人才链与设计产业链、设计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逐渐形成专业链状工作室,打造产教共同促进的协同创新平台。

二是启动“众筹”工作。汇集优秀校友企业、教师个人一切资源,争取国家、自治区、校内外各项支持,全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和“课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

三是开展“众驰”计划。2018年是学院全面建设学科的“元年”,首先凝练了学院整体学科发展方向——“植根草原民族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民族设计研究特色”,随后确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五个研究方向和研究梯队。以博士点申报的基本条件反推各项教学科研目标与任务,设立教师个人科研方向和发展目标并形成学院学科发展的“合力”,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奔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四是搭建“众享”平台。共建自治区科研平台“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和“蒙古族服装服饰研究会”,为学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基础保障,让全体师生充分享受通过自己双手努力付出获得的成果。从“众创空间”的使用到教学实践环节的设备改善,从个人学术成长到学院整体科研规划,保证每位教师在完成自己小目标的同时实现学院的大目标。

三、实施“四项驱动”

切实抓好人才驱动、学科驱动、文化驱动、社会驱动,在师生中形成明确目标、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性风气,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一)人才驱动

以人才建设、团队建设为驱动力,注重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目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1名;引进国外知名大学毕业博士1名;引进具有留学背景归国青年教师2名;培养国内国外知名大学博士3名。

在中澳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引进迪肯大学授课的外籍教师8名,均具有博士学历且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积极推进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共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逐步实现硕博高层次人才跨界联合培养,既保证了国际合作办学的师资团队建设,又为后续学校博士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学科驱动

以学科建设为驱动力,把申博目标作为量化发展标准,努力使学院整体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在科研、教学等具体工作中,把博士申报条件作为达标条件。有了明确的教学和科研目标,学院各项工作具备了发展的依据。

(三)文化驱动

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驱动力,以“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为依托,搭建民族文创产业研发平台,按照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的社会需求,催生大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目前已转化生产60余件创意作品,为学院课题化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文化驱动”。

(四)社会驱动

以教育的社会责任感为驱动力,以“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做为学院发展的驱动力量,实施了“六大”举措,即“邀请大专家”、“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申报大项目”、“争创大成果”、“营造大事件”,在提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开阔师生眼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院在区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真正让教育成为引领社会的力量。

四、实现“一体两翼”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四创”理念下的“四众”改革工作路径设定,积极实施“四项驱动”,进一步构建“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体,提高以服务社会为主旨的实践能力和以传承文化为重点的科研能力为双翼”的“一体两翼”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体

根据设计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培养主体,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学专业课程,要求教师以纵向课题或横向课题为载体,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实际课题或项目相结合,师生围绕着课题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课题完成的全过程,着力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整体工作的系列改革,在本科教育层面,通过学生入学教育、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学业预警机制、实践教学导师制、毕业设计质量审核、设计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逐步建立“以节点带全局”、“全过程监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研究生培养层面,学院严卡入门考试关、严管培养环节关、严把毕业审核关,陆续出台了《国艺院研究生管理规定》《国艺院研究生各学期学习计划与学习任务管理规定》《国艺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要求》《国艺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国艺院设计专题报告撰写要求》等规定,严抓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培养质量。

(二)提高以服务社会为主旨的实践能力

学院积极推行工作室“课题化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在三年级后通过与教师的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根据教师目前承担的项目或课题进行实践学习。将之前“教师、学生、课程围着书本转”转变为“教师、学生、课程按着社会需求走”,以科学、合理组织课题的具体实施内容为主线,将教学设置模块化、教学过程一体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题化实践教学”,学院通过课题目标驱动、任务行动导向和科学管理来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力争在管理实践中及时完善管理方法,求管理创新,努力构建行之有效的工作室“课题化实践教学”模式。

(三)提高以传承文化为重点的科研能力

2018年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共建了“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建立跨学科、跨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合作。2019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蒙古族服装服饰研究会”,致力于蒙古族服装服饰的文化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学院将依托以上基地平台,推动申报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创立内蒙古文化创意设计联盟,构建文化创意设计转化平台、传统品牌活化与再生推广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培训平台、内蒙古文化创作露营地、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智库,推进蒙古族服装服饰数据库建设,加强蒙古族服装服饰传承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研究,创办蒙古族服装服饰专业杂志,为师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途径。



下一条:【创师大】中外师生互动体验 感受浓浓端午情